close

【紙上社區成長班】

成為「行動派」的家庭成員

錢玉芬

    有一年,在中華福音神學院的延伸部與夫婿合開「健康家庭的經營與管理」課程,一位修課的姊妹很悲傷的來問我:「如果我的家只剩下我一個人在努力的想要好好經營改善,可以嗎?」這個問題的確令人不勝欷噓,我感受到問話之姊妹心中的悲涼與無助,但是,我當下很肯定的對她說:「可以!」

行動帶來改變

    這並不是一帖不負責任的安慰劑,二十世紀末家族治療與家庭諮商的工作方興未艾,許多家庭諮商的理論幾乎都用系統的角度,來描述家庭中糾葛的成員關係,姑且不論其間的細節,光就「系統理論」的觀點,沒有任何一個社會系統可以是封閉的,因此只要系統中的一個元素產生變化,整個系統都會跟著產生變化,家庭系統也是。研究健康家庭的學者也認為,如果家庭成員願意為打造建設性的家庭氛圍而努力,這個家庭就能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願意付出實際的行動,成為「行動派」的家庭成員,為我們的家注入正向、健康的元素,我們的家必定會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健康。

    成為「行動派」的家庭成員,可以朝哪些方向努力呢?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做些使家人感到溫馨、快樂的「好事」,甚至是製造一些Surprise,是嗎?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方向,把家裏打掃一番、為家人慶生、買禮物、做貼心的服務……,都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家庭的氣氛。記得前幾年,我的夫婿因二度胃出血住院,出院的第二天,正是我們結婚二十週年紀念日,在醫院、家裏、學校三頭忙碌的我,第一次忘了我們的結婚紀念日,但是卻第一次收到丈夫無須在我明示或暗示下的禮物——十字架項鍊,從收到禮物的當下至今,每回想起這件事,心裏都還覺得甜甜暖暖的呢!

不做有害之事

    再者,我發現要成為「行動派」的家庭成員,改善家庭的氣氛,比較會被忽略的一種努力是「不做甚麼」。我們常常著眼於思想「做點甚麼」來讓家裏更好,但是卻在努力累積出一點成果的時候,因一次的情緒失控而前功盡棄。從個人經驗或相關學理都發現,負面經驗的影響力是遠遠大過正面經驗的,調查研究發現,當消費者滿意一項產品或服務時會向三個人說,但是不滿意時卻會告訴十一個人,同理,對家人的十句讚美可能都無法抵過一句貶損自尊的話語所帶出的殺傷力。因此要建立健康的家庭,不做出對家庭與家人有損傷的事,亦是值得警醒與努力的方向。那句貶損孩子自尊的話能不能不要出口?那一記終止信任的拳頭可否不要出手?努力含住那個破壞關係的宣告,拉住自己走進自我中心的牢籠,看起來好像沒做甚麼,但是卻已經對家庭的健康除去最危險的威脅了。

最後,要再次提醒,在本專欄「家庭系列」的幾篇文章中,談到健康家庭的許多層面,也都是想經營健康家庭者具體可以努力的方向:把「寬容與寬恕」帶進家裏;把「聯繫與關係」帶進家裏;把「同理與理解」的陽光帶進家裏,讓家裏寬起來、暖起來、也亮起來。這種努力,需要不斷的反省與實踐,是沒有終點的,在我與丈夫建立家庭、養育子女以來,我們會犯錯、也常有衝突與爭執,但是我們內心深處卻也都知道,彼此是願意反省與改變的,因此,我們對於「家庭越來越健康」是有把握的,並且我們知道這種經營家庭的榜樣,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子女。經營健康家庭的決心與行動,將會帶來善的循環,流傳在我們家裏,在我們四周,更延續給我們的下一代,其效益不容小覷,實在是比為家庭賺進財富更有價值,誠懇的邀請你加入我們,成為經營健康家庭的行動者。

相關學習單放置的網址為:

http://blog.roodo.com/yufen10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