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靈微聲】

「為甚麼我們老是忘記人家的恩惠?」一個生命的反省

  洪英正

教書多年後,越來越能從不同屆的學生整體性情變化,感受到為甚麼許多人會慨嘆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聽起來像是陳腐、遙遠的一句老話,但因著體會的增加,這種感受到「人」真是「罪性難改」的心情,卻是越發清晰,也更加沈重。

目中無人、唯我獨尊

曾有幾位學生,因著一段時間的交接、互動,雖是熟悉,但卻可以在持續的關係發展中,驚覺到那充滿「工具式」、「階段性」的人際策略與手段,是如此鮮明地呈現在眼前。記得當有求於你時,那種極盡卑躬屈膝、謙卑客氣的情狀,都教人感到承受不起。但一旦勝券在握,那種「變臉」與「虛以委蛇」,更是令人點滴在心頭。當然,這並不是難以理解的,只是當這種情形出現時,雖是明白,但心中總不免欷噓一番,雖不至「擲書三嘆」,胸臆中不平之氣,卻倒也是久久不絕。

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家庭中,即便是親如骨肉、手足,「忘記恩惠」一事,自古以來就從未絕唱過。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就點出了那人心的澆薄與無情嗎?原來哺乳之恩,何等深刻與重大,為人兒女者,卻仍然可以輕率地轉眼就忘,許多時候甚至振振有詞,大言不慚地說著自己為何可以「忘恩」、可以「仇報」。每當新聞報導這類憾事時,我想聞知者大概心裏都不好受吧!因為那正是人倫的墮落,更是良善人性的扭曲。

聖經詩篇一三篇二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每每讀之,都再一次被提醒,也再一次驚見自己潛藏的「罪性」。是的,我們是很容易忘記恩惠的「罪人」,忘記親恩、忘記師恩,忘記夫妻之義、忘記提攜栽培之情,總之,就是「目中無人、唯我獨尊」。而且我們既然如此容易就忘記那活生生站在眼前的「人」的恩惠,當然,要忘記那看來虛無飄渺、毫無具像的「神」的恩惠,自然也就更不是一件難事了!

忘恩是「罪行」的根由

曾有一位朋友分享起那曾被他獎掖造就、不次拔擢,最後卻「吃裏扒外」的一位人士時,那種幽怨、憤恨之情,真是溢於言表,令人久久難忘。話語中時而哀嘆、時而激昂,最重要的是咬牙切齒之餘,像下了誓言般地說:「我再也不相信人了!」此語一出,我忽然明白,原來在忘恩事件的同時,那人性的沈淪不只在於忘恩的人,那被忘恩的更會淋漓盡致地把傷口撕裂,並展現那更加負面、絕情的人性。可見「忘記恩惠」,是一件人類「罪性」的表徵,,更是「罪行」的根由,實在不可不慎、不可小覷。

人為甚麼那麼容易忘記恩惠呢?仔細思量後,我想到幾個觀點來試著解讀:

一、記憶、情感的模糊:雅各書一章廿三、廿四節形容人聽道而不行道時說:「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沒錯,就是近乎這種情形,人對於別人的恩惠,也像照鏡子一般,當下或許清楚明白,但轉身隨後就忘了。聖經中大衛王不斷提醒自己不可忘記神的一切恩惠,相信就是對自我人性理解下的一種鞭策與警戒。

二、需求強度的降低:當我們有一種需要時,那種渴求、冀盼的激烈,有時真像排山倒海般漫天而至,叫人每時刻都刻骨銘心、滋味難受,因此當下真「如大旱之望雲霓」,所以如果有人給予點滴之恩,當然感激涕零、無以復加。只是事過境遷,需求不在,那種感受也就漸次流失,直到渺無蹤跡、難以復尋。這就是為何人在一段時間後,總不覺當時那恩典是何等的大;因為已不再需要。當然,這也就是為甚麼有神學家說「苦難」是個教師,能叫我們更敬虔、更親近神。似乎只有不斷經歷苦難,人性的謙卑與感恩才會不斷地被喚起。

三、「自利歸因」的偏差:人在事後回想許多事時,常常會扭曲認知,覺得「成功的理由都在於自己,失敗卻咎責於他人」,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自利歸因偏差」,所以明明當時是上帝的恩典、別人的幫助才能成就,如今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大剌剌地搶功,可以說是「自我感覺良好」地「竊取了神的榮耀」。

四、因人背逆、驕傲的罪性,以致於「自高自大」地忘記恩惠:當伊甸園中蛇的誘惑來到時,人在自由意志下,表現出「自以為」的狂妄,選擇了背離神的道路,就說明了為何直到今日,人仍然如此容易忘記恩惠,因為我們不記念神。申命記八章十四節說:「你就心高氣傲,忘記耶和華你的神,就是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把人性的破敗與不堪一語道破,說明地如此直率與充分。

各位好朋友,「忘記恩惠」是我們人性軟弱本質中反射性的一部分,因此要靠著自己去撥亂反正,根本不可能,但感謝神,神沒忘記人,祂賜下救恩,靠著主耶穌,讓人得著救贖與重生,這就是福音的功效。盼望在我們記念神的救贖宏恩時,讓我們重新有正直的靈、清潔的心,開始學習成為一個不忘記恩惠、敬畏神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