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文WINDOW

從舊塔樓到星月夜

楊雅惠

如果你看過梵谷的繪畫,一定會被他赤熱的生命所灼燙;如果你讀過他的信札,更必然受其藝術的癡狂所感動;他靈魂的飄蕩與歸屬,和基督信仰之間的離合拉扯,看在神眼裏,或許也會為他流下憐愛之淚吧!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一八五三年出生於荷蘭桑德特(Zundert)的基督教家庭,祖父與父親都是牧師。自幼良好的教養,使他二十歲時得以到倫敦古伯畫廊工作。但,初戀挫折後,他的生命有了大轉變。畫廊解職後,他尋求上帝,熱愛世人,因而到比利時南部礦區傳教。他深入礦坑,與礦工一同體驗令人窒息的黑暗世界;礦坑災變時,他撕裂衣服包紮傷患,一如他曾說:「我日益覺得人是一切的根基。用血與肉比用油彩或石膏來工作更值得;沒有甚麼比去愛人更具有真正的藝術家氣質。」然而這傳道工作卻也被教會解職了……,滿腔悲憫之心只能化為一幅幅變形的人物畫——黧黑不見五官的面龐,勞苦負重佝僂的身體——尤其在清亮的雪地背景上顯得格外深沉凝重。

幾經浪蕩,一直拙於人際關係的梵谷,一八八三年回到努南(Nuenen)與父母同住,與父母的關係也修復和好。他畫了父親傳教的小教堂風景,送給臥病的母親;素描中前景的墨黑人影,步履欲去還留,與教堂尖塔幾乎處於同一直線上,這或是他心靈指針回歸時所留下的記錄。同年也畫了〈努南的舊塔樓〉,這是當地平原上的地標,雖已為廢墟,其旁的墓園卻是村民的最後歸宿,包括了他的父親;舊塔樓也在一八八五年拆除。他曾說:舊塔樓是基督教沒落的象徵。這反覆出現的主題,表露了他對此的無限感傷——畫中故鄉濃雲迷濛的天空,敻絕遼闊的原野,成其早期繪畫光線陰鬱、色調深沉的北方風貌。

 Church in Nuenen,with One Figure,1884

Old Tower at Nuenen with a Ploughman,1884

 

一八八六年,梵谷來到南方。在巴黎,接觸了印象派,色彩變得豐富鮮明,心境也更熾熱燃燒。在阿爾(Arles),追逐著陽光與風景,可說是其生命燦爛、創作高峰時期;但與高更(Paul Gauguin)的同居爭執、瘋狂自殘的割耳事件,點燃了他脆弱的神經導火線,畫風也就開始騷動不安。一八八九年住進了聖雷米精神療養院,病情時好時壞,無法外出作畫時,臨摹經典便成他的重要精神支柱。〈好撒瑪利亞人〉是此時的力作,典故出自《聖經.路加福音》,他嘗試以和諧的色彩,重新詮釋《聖經》這不計世仇、跨越藩籬之愛;短小筆觸構出卷曲的波浪圖式,強化畫面的動感;旋急的筆觸,似透露其渴望與神重修舊好的心靈旋律。

 

 Good Samaritan(after Delacroix),1890

 

梵谷晚期畫作中的大地景物,總像熊熊的火燄向著天空沸騰燃燒;而天空呢?則是月光、星輝交織而成的湍急漩渦。信札中他說:神秘的星辰,一如地圖上的地點。死亡是到達星辰的方式,所有人都將前往,只是遲速不同而已。「我強烈渴望,或可名之為信仰。因此我走到戶外,在夜晚裏,描繪天空的星星……。」

在故鄉舊塔樓廢墟倒塌之後,梵谷心焦如焚地尋找可以做為心靈地標的意象——向日葵、絲柏樹、麥田……,而後是星月引他仰望天空。或許,再多一點時間,他可找著靈魂的最後歸屬,與神的關係便得以修復。但一八九年七月,他舉槍自殺,徒留身後才日漸飆高的天價畫作,然而,自己的一場生命出走始終未再返回……。

 

Starry night,18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信月刊 的頭像
    中信月刊

    中信月刊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