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磊

為了引人注意,有一個反諷的廣告說:「老闆,來一盤沒有蚵仔的蚵仔煎,再來一碗沒有貢丸的貢丸湯!」我們馬上會反應過來,沒有蚵仔,怎能叫蚵仔煎?沒有貢丸,還能叫貢丸湯嗎?同樣的道理,聖經被稱為「書中之書」(The Book of Books),日文翻譯為「聖書」,若說一個讀書人或閱讀人還未讀聖經,顯然他的書還沒讀完。一個真理的追求者,若還未與耶穌面對面,那他也還沒遇見真理。
 
歐巴馬總統在二○○八年崛起於美國政壇,又因師法林肯總統而被認為繼承美國精神,其黑人的奮鬥背景和演講風采贏得舉世矚目和敬佩,也形成一股「歐巴馬學」。有些台灣政治名人在言談中,有意無意地也會說到:「我最近在讀歐巴馬的傳記。」歐巴馬讀過的書,有媒體和網路列出書目,頗令閱讀人好奇。其中包括聖經、甘地自傳、林肯文集、莎士比亞悲劇、馬丁路德金恩時代的美國、愛默生文集、林肯的政治天才、白鯨記等。
 
林肯生於一八○九年,今年剛好兩百周年,加上歐巴馬的推崇,「林肯學」也蔚為風潮,歷久彌新。他喜愛的書目有聖經、天路歷程、華盛頓傳、伊索寓言、天方夜譚、莎士比亞戲劇等。兩位總統級的閱讀都喜歡傳記和文學,但最大的共同點是,排名第一名都是「聖經」。聖經又有何特別,可讓他們二位及世世代代的讀者們愛不釋手?
 
 
書中之書
 
事實上,聖經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特性。其寫作年限超過一千五百年,歷經四十代。作者四十餘位,來自各行各業。寫作地方分布亞洲、歐洲、非洲。有些寫於戰爭期間,有些寫於和平時期。作者的心情或喜樂,或憂傷。寫成的原文有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全部或部分翻譯的語言至今約兩千種,包括手語。(參考Wikipedia:Bible translation)聖經文體有歷史、傳記、詩歌、書信、論述等。縱然內容如此寬廣龐大,令人驚訝的是,其主題和諧一致;不同的六十六卷書,卻能合成一本。Bible 原來的意思正是「集合成一本」。
 
聖經中預言未來,更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例如舊約中有超過三百次以上論及彌賽亞救世主的預言。這些預言只有耶穌基督準確地符合驗證。
 
聖經記述耶穌的被審判和處死,不是因祂的所作所為,而是因祂的身分。祂宣稱祂是上帝。祂被釘死十字架的預言發生在更早的八百年之前,詩篇廿二篇甚至預言耶穌受難的諸多細節,包括祂說的:「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至於預言祂的第二次再來,在新約出現三百一十八次。對於每一個世人,得著救恩與否是生命大事,豈可等閒視之?
 
 
讀對的書
 
現今知識與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人會否定閱讀的重要。英文說:「Today a reader, tomorrow a leader.」(今日閱讀人,明日領導人。)但是重點不在讀得快或讀得多,而是要讀得對,信仰的選擇亦然,信得對比信得多重要。就好像治療H1N1新流感病毒,在乎對症下藥,不在乎吃得多。
 
我們若欽佩林肯或歐巴馬,豈不也當讀讀他們愛讀的聖經?其中《箴言》在一章七節說:「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直言之,人若不愚妄,願作明白人,端在明白智慧從那裏開端,並持守到終端。
 
聖經提摩太後書三章十六至十七節也說:「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種善事。」(現代中文譯本)「善事」意指合乎上帝旨意的事。
 
有關這個教導,剛好有個BIBLE的趣味解釋,把下列每個字的字頭拿來組合,就是Basic Instructions Before Leaving the Earth,意思是「離開地球之前的基本指示」。因此,趁還活在地球上時,我們若不讀聖經,不按照它的指示過生活,那將來離開地球之後,要怎麼辦?要何去何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