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得勝者】

在人生「得」「失」上的得勝

洪英正

常言道:「人爭一口氣。」的確,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是因為要爭一口氣,絕不認輸、低頭,結果常常為爭一點點,卻失去全部,得不償失。例如一個商家,因為競爭對手的價格戰,眼見市場與獲利一天比一天萎縮,結果在不願意認賠殺出的情況下,落得血本無歸的慘況;又例如兩個人間起了爭執,其實原是一件極小的事,但因為兩人都是恃才傲物者,根本輸不起面子,最後導致友誼破裂、傷心傷人。其實,不管是哪一種例子,根本的原因都在自己的「得失心」,因著得失的繫念,導致人人奮爭競賽,常搞到劍拔弩張、水火不容,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魯迅寫到:「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叫人拍案稱好,因為人生常沒有輸贏,爭了半天,其實都是虛空、自欺欺人。

人生中只有是否能將生命的「預定」完全實踐出來的問題,一個能活出自己生命本然的樣貌,將神的祝福與賞賜完全彰顯出來的生命才是真正「得著」的生命,否則就很容易走「冤枉路」,活出虛無、後悔的人生。

自我意義的追尋

古往今來,最叫人難以看破的就是「得失」兩字,人人都想「得」,但因為「得」是少的,所以肯定有許多人是要「失」的,而「失」會帶來許多缺乏、重擔等等,這也就是人們不喜歡「失」,只喜歡「得」的最主要理由。試問如果「失」與「得」沒有差異,那麼何來得失之分呢?!

曾有一位朋友一生中規中矩,服務公職,盡忠職守,雖未飛黃騰達,但也因此多了許多時間經營婚姻、親子及人生其他的發展,以致家庭和樂、妻賢子孝;退休後回南投老家購地開民宿。一層層綠色山巒中,一埂埂茶樹景緻有序,一棟乾淨清爽的洋房,不僅成全了他與老伴的心意,也讓兒孫有一方好土可歸,更是許多好友、旅人心靈安憩的中途站。看到他老而不退、精神奕奕,相較於許多同年齡者,可說是老來福壽,心中不禁想到職涯平淡的他是「失」?還是「得」呢?

中國的智慧書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可見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而失去了也不見得就是壞事,「失」、「得」常是一念之間,是一種選擇,一種自我意義的追尋。

聖經中有一位人物叫做保羅,他領受神旨後提到:「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立比書三章7-8節),讓人讀之血脈奮興,原來人生有一種境界,就是可以因著一種「救贖」,讓人以「得」為「失」,進而以「失」為「得」,這並非是一種阿Q式的自我催眠與說服,或Freud所謂的「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更不是一種虛無主義下的「放空」、「虛幻」及「無目的化」,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價值」顛覆,一種生命經驗的「再定義」,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那就是一種「重生」(rebirth),一種「更新」(renewing),是許多人一生苦修、參詳,想要得著的生命蛻變,但卻又是苦尋不著的。

如何在得失之間活出一種「得勝」、一種「超越」的氣息呢?提供兩點淺見以供參考:

一、「得」與「失」的再定義

正如保羅所領受的:「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腓立比書三章7節),事實上,這是一種價值觀的重塑,是一種拆毀後的再建造,不只是一種量或程度上的改變而已,乃是本質或意義的改變,當然這也是一種思考的改變。例如有比喻說:「當我握拳以為抓到什麼時,其實我所有的就是一掌之內;但當我打開手掌時,我竟然擁有了全世界。」傳道書六章二節:「就是人蒙神賜他資財、豐富、尊榮,以致他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來吃用。這是虛空,也是禍患。」這話何等真實、令人儆醒,證諸如今我們所看見的許多時事,不正是如此嗎?!企業家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政治人物大權在握,卻治不了一室等。

所以我們並不是要家財萬貫,也不是要呼風喚雨,而是要勞碌生財、能吃能用、能睡得香甜、能有喜樂,正如傳道書五章十八至二十節所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原來「得」是在基督裡的才是真正的「得」,凡不在基督裡的都是「失」,而且是大大的「失」。

二、得與失要透過時間去檢定

曾有一位少年人從來發展順遂亮眼,但整個高中歲月卻過得慘澹蒼白,大學聯考自然嚴重失利,只考上一個當下許多人都不知道究竟是在學什麼的心理系,許多親友都真的以為那是學「算命」的科系,叫他像失去方向的瞎子一般,覺得人生茫然、好像墜入五里霧裡。在那當下,他覺得自己彷彿「失去」人生所有的可能與希望,完全難以想像將來會如何,常常望著藍天,但心中卻是陰霾的。

但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祂的意念也高過人的意念,物換星移,一個超過他所求所想的事情發生了。一九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帶出了各樣人心的需要,憂鬱症、壓力症候群、婚姻家庭親子各種問題、職場上的心理調適、生涯發展等等心理的議題都成為時代的需要與顯學,加上大學時代因著認識基督信仰,使他在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真愛教育等方面都有所涉獵,任教於大學的他開始看見原來以為「失」的人生,居然在神全能手的帶領下,扭轉成為「得」的人生,並且看見神所預備的原來是一條如此豐盛、奇妙的道路,在企業、學校、機構、政府、軍隊、電視廣播報紙媒體及教會等等,他都因著神的帶領有服事參與的機會,同時也能對許多學生、聽講者、觀看者說話與教導。他發現原來神透過這樣一個不一樣的人生所帶出來的生命影響力是更大、更蒙福的。這個年輕人是誰呢?他就是我。

一個想到人生的奇遇,就會想到詩篇一二六篇一至三節所提:「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是的,我就歡喜,因為耶和華為我行了大事!

「得」與「失」,人生永遠的命題,有些人習慣以一種戲謔、諷刺的方式來表達對得失問題的揶揄,也有些人以自我放棄、自我保護來面對,但我們要說:因著生命的發生並非偶然,生命的影響也並不隨風飄逝,因此如何以一種「得勝」的眼光來看得失,學習能抬起頭從神的角度來定義、來等待所經歷的一切事物,我想那種不被眼前的得失所拘泥,能放心向前行,而喜樂滿懷的心境,將能在心田中冉冉升起,在每一個人生片段中,奏出得勝雄壯的凱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