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幸福拼圖】

正確的選擇      

林碧雲

有人說:「犯錯是一種學習。」犯錯之後,再加上正確的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箴言廿二章六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是聖經中的智慧言語,言簡意賅地向世人宣告真理,其中有很多是對教養下一代的,提醒為人父母、師長、長輩的責任是讓下一代走當行的道。

廿一次練習 養成好習慣

陶匠隨己意塑造泥士,同樣的泥土,可以巧手製成高貴的餐具,擺在餐桌,有時也做成酒甕,放在地窖。孩子,就像陶匠手上的泥土,在父母手中日漸養成人格。父母的教養,對於孩子人格的養成,具有絕對性的影響。好習慣,要從小刻意培養,只是提醒一兩次不會有效果,要反覆練習才能變成習慣。心理學家說,改變習慣要重覆廿一次。

一位年輕爸爸在教會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面對兩歲多的孩子,引導他在每件事情上做正確的選擇,負起自己的責任。有一晚孩子十點半才回到家,這個時間要做的就是趕快洗澡,然後上床睡覺,但孩子一回到家,看到他的專屬停車場和車子就忍不住拿在手上把玩。

「爸爸現在請你做選擇,你要選擇洗澡還是玩車,提醒你,如果你選擇玩車,明天你的車輛就不見了;因為它太累,沒辦法再陪你了。」平時只要這麼一說,孩子雖然覺得無奈,還是聽得進爸爸的話,選擇先洗澡,但他那天玩心特別重,不肯做該做的事,非要先玩不可。最後,這位爸爸被磨得失了耐性,用威嚇的方式要他趕快進浴室。

一直到上了床孩子仍然吵鬧不休,「從剛剛吵到現在還不睡覺,是不是要爸爸修理你。」爸爸越來越不耐煩了。突然間,孩子在哭鬧之際冒出一句話:「爸比,你可以做正確的選擇,你可以選擇不要生氣。」

年輕的爸爸莞爾一笑,上帝真是太幽默了,要當一位稱職的父母實在不容易,上帝透過這孩子教導他怎麼當一個好爸爸,也提醒他身教重於言教。父母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善於模仿大人,他們隨時觀察隨時在學,有時馬上以行為呈現,有時則在日後反射。管教孩子不要用威嚇的方式,威嚇只能使人就範,威嚇刑罰好像可以迅速達到目的,但不會產生自發性的效果。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上帝對我們那麼有耐心,就是在引領我們快快回轉。

到底該怎麼當個稱職的父母,教育專家提出兩種思維:「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夠好的父母先當父母,再做朋友。」我們要承認自己的有限與不完美接納自己及孩子都有犯錯的可能。

愛的管教 建立父母權威

父母的權威要建立在「愛的管教」上。適度拿捏父母的權柄建立「權威」管教,而非「威權」處置。「權威」是以成熟經驗引導孩子的行為「威權」則是藉著身為父母的身份,讓孩子不得不從。

聖經是最高權威,認識耶穌,使人一生蒙福,而且代代蒙福。在美國十七世紀有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基督徒領袖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他生於一七○三年,死於一七五八年。育有十一名兒女,他出生距離現今差不多三百年,後裔眾多,他的男性後代中:超過三百位傳道人,宣教士或者是神學教授;一百二十位曾經在不同的大學任教;一百一十位律師;六十位很受歡迎的作家;三十位法官;四十位大學校長;三位美國的國會議員;一位美國副總統。

愛德華茲看重聖經真理的教導,深知教養兒女的方法都在聖經裡,以生命影響自己的後裔。他每天非常忙碌,教學寫作、牧養教會、看書、講道已佔據超過十三小時。但他仍堅持每天至少花一個鐘頭的時間陪伴孩子,以聖經的真理為依據,作家中的牧者也作下一代的榜樣,而他的後裔也因此蒙福。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塑性,掌握在父母師長手中,教養孩童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孩子是一塊好土,我們要花時間耕耘、按時撒種,幫助他們結出果實;孩子是一塊寶藏,我們要耐心陪伴,發掘他們的潛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