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幸福拼圖】

小付出 大改變

林碧雲

女兒Ivy就讀的學校鼓勵孩童藉著閱讀提升語文能力,在各班廣設小型圖書館,讓孩子被紙本書吸引,下課時間及放學後,眼睛不要緊盯3C產品、電動遊戲,有次導師建議小朋友帶幾本家中藏書跟同學交換,我選了愛呆西非連加恩》等幾本書讓她帶到班上,順帶跟孩子聊聊這個與眾不同的醫師。

因著以往的採訪機會,有機會跟連媽媽深聊,對連家印象深刻,也參加過上恩禱告室的禱告會,更明白何以這個家庭的孩子這麼特別。他們一家人喜歡圍著餐桌聊天、讀書、分享、禱告,歡樂溫暖的氛圍讓人心生羡慕,我從連媽媽教導孩子的分享得到許多寶貴提醒。

身教重於言教

二○○二年七月連加恩到西非布吉納法索服替代役,待在攝氏45度的氣溫下,從一個台北都市小孩,成為走到哪裏都被盯著看的少數族群,在西非的小鎮——古都古,生活了兩年,這段歷程改變了他的生活與生命,也改變了布國上上下下。

透過一封宣傳「垃圾換舊衣」活動的電子郵件,無心插柳地激起了台灣人巨大的愛心浪潮,待在古都古期間,行醫、改善當地環境、為居民掘井、興建孤兒院,深受布國肯定,也為台灣在國際間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連加恩原本只是抱著:「總有一些事情可以讓我做吧!總有辦法可以改變一些甚麼吧!」的心情,因為認識耶穌的愛,體會到:「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甚至比別人更勞累,這樣,好命才有意思。」他用自己小小的付出,帶來另一個民族大大的改變。

連加恩的選擇深受家庭教育影響,連爸爸小時候住在淡水馬偕醫院附近,受馬偕博士的故事薰陶,馬偕的精神,就是宣教士的精神。連爸爸以專業牙醫技術,幫助許多貧窮無助者,假日時常帶著全家上山下海為人義診,他的身體力行,為子女樹立了服務人群的榜樣。

連爸爸小時候失去父親,就讀小學高年級時,看到「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心生感慨,於是每天照著祈禱文為自己禱告。後來,連爸爸發現不但是為自己禱告,不知不覺中,他從十三歲起就為孩子禱告了,連加恩展現的生命,正是禱告文的實現。

連媽媽是一位思想積極,充滿上帝愛的人,時時用聖經的話教導孩子,勉勵孩子做個思想積極的人,因為聖經就是人生的說明書,上帝的話可以鼓舞信心。從小把孩子帶到教會,帶孩子到偏遠的地方義診,孩子們耳濡目染看到雙親幫助人、關心人、愛人,長大自然而然照著去做。

連加恩喜歡和家人交談,也喜歡和長輩說話,學習經驗和智慧。愛呆西非連加恩一書提到 「人在外地,自己變成少數族群後,比較容易去看清楚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價值、還有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在哪裏。」

充滿正向力量的家

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對身心影響最大的,首推家庭,其次是學校,最後才是社會。讀者文摘》曾做過一份亞洲八國父母表現評比調查,台灣父母的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受訪的台灣青少年給自己的評分最低。根據該調查顯示,高達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下課後待在安親班或補習班,每天平均一至三個鐘頭;有兩成的學生,待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個鐘頭以上;近五成學生連週末假日也要補習。

林書豪的母親吳信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未想到會培養出一位NBA明星球員兒子,也沒想到自己的教養之道會成為其他父母的好奇:「如何教出一個謙遜,面對困難卻能勇敢迎戰的兒子?」她堅持參與每場兒子從小的籃球賽事,林書豪的背後,除了信仰,更大的力量來自充滿正向力量的家。

台北市政府曾做過一項有關「子女心目中的幸福是甚麼」調查,答案出爐,孩子心中最幸福的事就是父母能夠「抽出時間」,陪他們吃飯、聊天,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適時給予傾聽與協助,這就是他們最寶貴和最值得珍惜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