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

次序

楊可玉

哥林多前書十四章四十節說道,「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這道理多數人聽著明白,卻是知易行難。即使像我這般線性思考的人,平時生活規劃挺有秩序,但落實到行動上,偶爾仍會脫序演出。

養成例行好習慣

連續幾天晚睡,這日早上,我是被哥哥的腳步聲叫醒的。睜開眼睛正在適應光線的時候,孩子已經爬上床來討抱,他輕聲在我耳邊說:「媽媽早安,媽媽幫我拔眼鏡。」

戴著角膜塑形片睡了一整夜,「拔眼鏡」是哥哥每早晨醒來頭一件想到該做的事,不過長久以來的習慣,他真正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其實是穿好衣服找媽媽抱抱。而媽媽又不一樣了,我伸出一隻手打開手機電源,看過天氣預報,起身加添衣服,並且確認哥哥自己搭配的服裝冷熱適中後,接下來才是摘眼鏡、準備早餐、叫弟弟起床……

在家工作事不少

打發兩兄弟出門去上學,到爸爸上班或復健之前,我會有一小段屬於自己的雞肋時間,可以讀經,可以回覆信件及訊息,也可以上網瀏覽新聞和朋友們的生活動態。我們家的爸爸因為受傷身障的緣故,起床時可能需要視情況給予協助。多數時候我只要準備早餐就好,但意外的插曲總會偶爾發生,所以這段時間手邊不論做什麼,必須隨時可以抽身才行。

過了這一段,就是我真正能夠開始工作的時間了。我的工作型態有時需要連線上課、有時單純看稿、寫文章,然而作為一個主婦,少不了總得同步進行打掃洗衣等家務,接近中午時,還要記得準備孩子們的便當。可能的情況是,網路課堂中讓同學們開始各自練習,老師我則是先打開烤箱或掃地機器人的電源,接著走到陽台去曬衣服。朋友笑指我像章魚,其實彼此穿插的工作和家務可以互為調劑,給孩子送便當不但讓自己飲食正常均衡,散步來回學校的路途也能當作休息兼運動。

輕重緩急先分辨

現代人生活忙碌,若是不能從雜亂無章的事情中理清頭緒,心情很難保持淡定從容。其實判斷孰先孰後並不困難,只要掌握「是否緊急」與「是否重要」兩個原則,很容易就能把次序梳理清楚。緊急的事優先處理,重要的事時時提醒自己。執行當中若有急件需要插隊,一樣用相同的原則衡量,看看應該把它擺在哪個位置。若是大人能夠經常身體力行,並且隨時把這個觀念向孩子解釋明白,孩子就能漸漸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為自己份內的事負責。

先苦後甘自選擇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希望孩子每天自律完成功課的父母,也許可以從幼兒時期的一頓飯開始嘗試。餐桌上有孩子喜歡和不喜歡的菜色,在吃得完的前提下,讓他自己分配先後次序。長大以後,在課業和興趣玩樂之間,到底要先甘後苦、先苦後甘,還是苦樂參半,也是他自己的選擇。當然,你可以從旁建議,比方我就常常這樣對孩子說:「明天一大早就要出發了,今天早點洗澡睡覺吧。」「週末我們有事不在家,禮拜五你要不要先把功課寫完?」

最近這一週,為了下個禮拜請假全家出遊的行程,兩個孩子已經向老師詢問接下來的功課,開始預做準備了。先苦後甘是媽媽偏好的次序,很幸運地,兄弟倆也都習慣且認同。次序的選擇可小可大,馬太福音六章卅三節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比起吃喝穿用,「神的國和神的義」重要且緊急;十章卅九節說得更加明白:「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人生的次序,神也把選擇權交給了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